我的高考,激揚著青春與夢想

高考40年,書寫著拼搏與希望 我的高考,激揚著青春與夢想 嘉興在線新聞網2017年06月07日 08:38:19手機看新聞我要投稿舉報 從恢復高考到今年新一輪高考改革,已經跨越瞭整整40年的歷史時空。

1977年,在鄧小平同志的果斷決策下,關閉瞭十餘年的高考考場重新恢復,此後,無數學子重新踏上瞭這條公平公正的求學進階之路。

高考40年,改變瞭無數人的命運,考場上答題的“沙沙”聲不斷,書寫著拼搏與希望,激揚著青春與夢想。

高考40年,推動瞭一個民族的新生,通過高考選拔出的人才,在學成之後投入到瞭國傢各項建設中。

高考40年,個人的命運交響曲附著在瞭國傢改革和變遷的華美樂章之上,既有莘莘學子的青春記憶,更有一個國傢和民族的發展印記。

在今年高考來臨之際,我們請來瞭4位曾經的高考學子,讓他們說說關於高考歷久彌台中產後照護推薦新的記憶,談談高考為他們的人生註入瞭怎樣的內涵。

1977年 高考讓我開啟瞭文學之路

伊甸近照

人物簡介

姓名:伊甸

年齡:64歲

職業:著名詩人、浙江省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嘉興學院退休教師

高考時間:1977年

畢業學校:平湖師范學校

高考感言:因為高考,我與文學結緣、我與學生做伴,我的人生從此不同。

高考記憶

伊甸在校園裡(前排右二)

幾年前,我退休瞭,在最後的課堂上,面對我的學生,我說,我這一輩子遇到最幸福的兩件事,第一是能和學生做伴,第二是能和文學做伴。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高考。

1977年,那年我24歲,已經在海寧化肥廠當瞭7年的工人,這7年來,我雖然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但我的內心充滿瞭迷惘和苦悶。

那個年代,工人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收入,都很不錯,但我不喜歡。或許是因為性格,我喜歡文學、喜歡天馬行空,我厭惡機械反復的生活狀態,我渴望擺脫,卻無力改變,隻能按部就班。

1977年秋天,我在彷徨和困惑中,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既興奮又忐忑。其實,嚴格算來,我隻讀完瞭小學六年級的課程,這樣的水平,去參加高考,有些自不量力,但這畢竟是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我必須放手一搏。

我開始復習,報的是文科,要考語文、數學、歷史、地理、政治,沒有教材,於是托關系,隻借到瞭高中歷史和地理課本,數學我覺得差距太大,便放棄瞭。此後,我每天下班,便爭分奪秒地看和背,直到高考來臨。

上瞭考場,結果其實可以預料。我記得歷史、地理考得還不錯,但數學隻做對瞭一道題,得瞭10分,語文作文題是《路》,我似乎寫的是上班路上的事,內容記不得瞭,應該很空洞。

我的第一志願填的是杭州大學中文系,發榜瞭,寫著高考錄取名單的大紅榜就貼在海寧最繁華的大街上,我逐個逐個地看,沒有我的名字,我與大學無緣。我垂頭喪氣地回瞭傢,心想,當工人或許就是我的宿命吧。但命運畢竟還是垂憐於我,一個星期後,我收到瞭平湖中等師范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因為在志願表最後一欄,我填瞭願意去中專。

我收拾行裝,準備要去讀書瞭。無論傢人還是同事,都不理解:放著好好的工人不當,卻去讀中專,有啥意思?雖然我自己也覺得未來的道路禍福難測,但我堅信,追求知識總歸沒有錯,我的人生隻有這樣才能改變。

去學校報到那天是1978年3月12日,陰雨綿綿,寒意襲人,嗅不到一點春的氣息。從硤石碼頭出發,要坐5個小時的船到平湖,兩位朋友和妹妹來送我,此後,我就要獨自面對我的人生選擇。

但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也影響瞭我的一生。雖然是在中專,但同學們一樣對知識如饑似渴,記得當時有一位同學借來瞭一本《唐詩三百首》,全部同學每人參與制版,油印之後,人手一本。

在學校,我開始瞭新詩創作,並開始向文學雜志投稿。畢業之後,我被分配到瞭海寧二中,此後讀函授、到湖州師專讀大專、專升本……雖然求學生涯依舊曲折,但我的教學之路已經開啟,我的文學夢想已經啟蒙。

記者旁白

有人說,1977年的中國沒有冬天,因為這一年的冬天,高考的大門再次開啟,帶著春的暖意。

這一年的12月10日,全國570萬考生和伊甸一樣走進高考考場,他們在跌跌撞撞、歷經磨難之後,人生之門將重新開啟。

雖然這一年的高考隻有27萬人被錄取,錄取率隻有4.8%,絕大多數考生和伊甸一樣,沒能從大學之門初開的那道縫隙中擠進去,但從此,他們的人生多瞭一種選擇,在他們面前,已經有瞭一條通往知識殿堂的階梯。

就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改革開放正式開啟,中國全面走上瞭時代的拐點。

?

1985年 高考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何建明在辦公室裡

人物簡介

姓名:何建明

年齡:50歲

職業:浙江大學口腔醫學碩士,主任醫師,嘉興二院口腔科主任,嘉興市第四、第五批新世紀專業技術帶頭人

高考時間:1985年

畢業學校: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

高考感言:高考的記憶雖不快樂,但很寶貴,高考的拼搏精神,讓我一生受用。

?

高考記憶

何建明在大學時

對於我來說,高考給我的記憶或許並不快樂。那時,我被繁重的課業包圍,被無形的壓力包裹,心中充滿忐忑。然而,現在回頭想想,卻正是那段充滿掙紮、拼搏的記憶照亮瞭我今後的路。

1985年,我在海鹽中學讀高三,高考前的那段日子,空氣中都透著競爭的味道,讓人喘不過氣來。城裡的孩子或許還有其他選擇,但對於我這樣一個農村出來的學生,考上大學是“跳龍門”的唯一途徑。

我是傢中唯一的男孩,上面兩個姐姐,一個讀完小學,一個讀完初中,父母省吃儉用,賺錢供我讀到高中,已經很不容易瞭。我知道,我不僅是傢裡的希望,也是全村的希望,因為那時我們村裡還沒出過大學生。

當年高考前就要填報志願,像我們這些窮人傢的孩子考大學,最終是要考慮飯碗問題的,我想,無論什麼年代,人總是要生病的,生病瞭就要看醫生,於是便報考瞭浙江醫科大學。

高考前,父親見我壓力太大,便安慰我:“就算考不上,回傢幹農活也沒啥不好。”但這不能讓我釋懷,父母這麼多年的付出,是需要我靠成績來回報的,我不能為失敗找任何借口。

3天高考,考場就在我就讀的海鹽中學,關於考試的記憶已經模糊瞭,但我記得父親每天都來考場看我,他一早從鄉下騎一個多小時的自行車,從村裡趕到學校,給我帶些水果,也不多說什麼,等我當天考完,又騎車回去,第二天再來。

其實,我一直讓父親不要來,但他偏要來。我想他心裡清楚,這或許是他兒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做父親的應該陪在孩子身邊。

考完之後就是等著發榜,天天等,天天盼。那一天,我在傢,父親從村部拿回錄取通知書,一路小跑回到瞭傢,我們傢沸騰瞭,村裡也沸騰瞭——何傢出瞭個大學生,咱們村終於出瞭個大學生!我很驕傲,父親也很驕傲,後來他擺酒慶賀,酒喝瞭一杯又一杯……

那一年,我們班50多個同學,20多人考上本科。其實現在想想,當年像我們這樣一個農村傢庭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真是太不容易瞭,真的應該感謝父母。

進入大學後,我進入瞭人生嶄新的階段,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第一次走進實驗室,第一次解剖屍體……我用飽滿的求知欲面對著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第一次”,5年之後,我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被分配到嘉興市第二醫院,一直工作至今。

所幸,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我沒有丟棄面對高考時的那股拼勁,我利用業餘時間繼續求學,先後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進修深造,在40歲之前評上瞭主任醫師……這是後話瞭,但如果沒有經歷當年高考的歷練,我或許也沒有今天取得的成績。

雖然我時常也想,希望現在的孩子能告別我們當年的掙紮與苦悶,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高考,但高考的那種體會和磨礪,卻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不應當被丟棄。

?

記者旁白

上世紀80年代,是高考制度逐漸步入正軌的年代,正規化瞭的高中相對拉齊瞭受教育水平,面對緊缺的高等教育資源,試卷難度大幅提升,殘酷的高考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那時,大學很少,錄取率很低,隻有20%左右,高考是改變人生命運的羊腸小道,由於道路太過狹窄,能闖過去的人鳳毛麟角。

那時候,大學生含金量很高,國傢包辦瞭上學費用和畢業分配,以後到瞭單位也能被重用,於是,高考成瞭年輕人尤其是農民子弟的命運階梯。

有能力、有毅力闖過獨木橋的人,面對的將是光明的未來。事實也是如此,很多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如今都是各個行業的中流砥柱,那個時代,高考作為精英教育的意義展現無疑。

?

1999年 高考改變命運,魔力依舊

朱穎大學期間

人物簡介

姓名:朱穎

年齡:36歲台中產後護理

職業:在香港某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工作

高考時間:1999年

畢業學校:北京大學

高考感言:高考給瞭所有人一個公平的機會,尤其是對於來自普通雙職工傢庭的我,讓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瞭我的人生。

高考記台中坐月子中心推薦

朱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時

高考就像是身上的一個“傷疤”,曾經讓人揪心揪肺,現在再來看,隻不過是一道淺淺的印子,開心、消沉、驚喜……曾經那麼鮮活的情緒,現在想起來,發現面目有點模糊。正是應瞭一句老話:好瞭傷疤忘瞭疼。

1999年高考前的一兩個星期,我正在經歷一件很痛的事情。因為我的一隻眼睛突然腫瞭,用盡全力隻能睜開一條細縫,視線有點模糊,嚴重影響到看書的情緒。最重要的是,真的很痛。不過還好,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情得到瞭控制。

尋找病因,毫無頭緒。大傢猜測,可能是因為臨近高考,用眼過度造成的。其實我心裡是有點疑惑的。高考前的兩個星期,平湖中學給成績不錯的學生一個“特權”,可以不用到學校復習,在傢備考即可。我算是比較自律的人,能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復習功課,每天晚上9點左右就上床睡覺,加上不會感受到其他同學緊張的情緒,我覺得高考前的一段時間特別放松。

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能在1999年參加高考。這一年,高考最大的改革是,先知道分數再填報志願。而之前的高考,都是通過估分來填報志願的。

如果那一年還是延續之前填報志願的方式,我想我可能上不瞭北京大學,甚至可能也會錯失我的目標大學——復旦大學。因為那一年,我根本就估算不出我的高考分數,而主要原因出在高考作文上。

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題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在考試前一天,我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看瞭一本我喜歡的“閑書”,水均益的《前沿故事》。拿到這個命題作文時,我特別興奮,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把書中的情節和觀點融入作文中,寫瞭很多我感興趣的國際時事。我從來沒有寫作文寫得這麼開心,這麼充滿熱情地去寫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考完試之後,我感覺也特別好,但沒有想到的是,後來有專傢分析高考作文時,表示要往科幻的方向思考。當時就像一盆涼水兜頭倒下來,我覺得自己寫離題瞭,一定考砸瞭。連帶著,我對數學的估分也沒有瞭信心,不少題都不能確定答案。

考完試,我消沉瞭一段時間,但等成績出來的那一刻,我驚呆瞭,總分出乎我意料,而且自認考得最差的語文竟然考瞭132分。有人告訴我,我是省文科第四名、嘉興市文科第一名,我有點不敢相信。

成績出來的當天,清華、北大都打來電話。我當時有點慌瞭,就問老師要報哪所學校。老師說,去北大吧。那學什麼專業?別人說,去學最熱門的法學吧。我沒想太多,就去瞭北大讀法學。

可以說,我真的是1999年高考改革的受益者,讓我有機會進入北大,有機會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能在香港發展事業。

另外,需要告訴正在高考或將經歷高考的學生們,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別人以為是浪費時間,但其實不是,這些東西對自己的人生最終還是有幫助的。

記者旁白

1999年的高考改革改變瞭很多人的命運。這一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達到42%,高校擴招讓奔跑在改變命運道路上的莘莘學子,有瞭一條更為平順的道路。

對於品學兼優的學生來講,因為填報志願方式的變革,終於不用因為估分失誤而錯失自己心儀的大學,甚至能進入更理想的學府。

高考改變命運。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對於想要依靠自己努力而拼出前程的人,這句話依然是有魔力的。

?

2010年 高考給瞭我一個與世台中月子中心價錢界交手的機會

高中時的周安兒

人物簡介

姓名:周安兒

年齡:26歲

職業:2016年被提前直錄美國南加州大學會計學院五年制博士生,目前博士在讀。

高考時間:2010年

畢業學校:北京大學

高考感言:生活中有太多和高考一樣的機會,我們一不留神,機會便悄悄溜走瞭。

?

高考記憶

?

2010年6月,我在嘉興一中參加瞭高考。6月22日晚上出分數,正當我為高考成績惴惴不安時,接到瞭清華北大招生辦的電話,提前結束瞭我的緊張等待。最終,我選擇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時隔七年,我依舊記得父母老師那時候激動的神情。多年後我才慢慢意識到,雖說是我考試,但是他們的努力與付出,一點都不比我少。

七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從嘉興到北京再到洛杉磯,選專業、出國交換、找實習、保研、申請博士,到如今的博士研究學習,我一步步努力讓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

要說高考帶來什麼變化,我覺得高考給瞭我一個與世界交手的機會。高考前,我在這頭,世界在另一頭。我是一個旁觀者,透過書籍、媒體、網絡,我遠遠地觀察著,努力去瞭解這個世界。我瞥見的隻是世界的一個角落,而這個角落如此繽紛絢爛。高考後,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親歷者甚至可以成為創造者。英語成瞭每日學習、交流必需的工具,數學是金融資產定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寒暑假被用來探索地理課本中的風景名勝,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會帶來新的投資熱點,遠在千裡之外的時事新聞或許會給我們所在的行業帶來不小的沖擊。轉眼間,我們漸漸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我們開始為這個時代書寫歷史。

互聯網使得教育資源得到瞭極大普及,高考的篩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不論是創業還是就業,隻要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就能獲得相應的回報。人的天資稟賦不同,應當選擇自己最為擅長的領域進行發展,而這個領域,絕不僅僅隻有高考。但是不論選擇哪一個領域,全力以赴、追求極致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雖說高考不是定義成功的標準,但我覺得這是學習的寶貴機會。有句話叫“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我真正理解這句話,是當我看到年長我10歲的同學辭去工作,和我一樣坐在教室裡聽課學習。我可以白天上課晚上寫作業,他們還需要接送孩子照顧父母,他們在孩子起床前和入睡後爭分奪秒地學習,跟他們相比,能夠全職安心學習的我實在是太幸福。所以趁著年輕沒有負擔,好好利用時間學習,這真的是一件奢侈品。

生活台中月子中心中有太多和高考一樣的機會,我們一不留神,機會便悄悄溜走瞭。一個想法或許是絕佳的創業機會,一場講座或許能給你打開一個新的世界,多問一個為什麼,多想一想為什麼,或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認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件事。

記者旁白

2010年的高考,嘉興表現特別亮眼,除瞭海鹽元濟高級中學的鐘雋儀奪得我省文科成績第一名外,嘉興一中俞廣君和周安兒的高考成績分別排名省文科第三名和第四名。在晚報2010年的優秀學子報告會上,安兒用樸素平靜的語言分享瞭自己的故事和心得,從感謝父母和師長說起,到勉勵學弟學妹們永遠不要放棄。她的細心體貼,她的睿智深邃,還有她自信又溫柔的微笑,給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安兒說,高考給瞭自己一個與世界交手的機會。我想,她和世界的交手猶如一場精彩的比賽,讓人忍不住喝彩。

記者手記

高考40年的變與不變

恢復高考40年來,高考制度伴隨著諸多爭議,一路走來。但是,高考作為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目前還很難駁斥,同時,高考作為一種難忘的人生體驗,親歷者也很難否認。

40年歲月變遷,關於高考,哪些已經悄然改變,哪些卻又恒久不變?

“高考改變命運”,這句話曾被無數師長耳提面命的口號,讓很多人記憶猶新,而這對應的是曾經受教育渠道的單一和成才通道的狹窄,隨著如今社會教育的推廣和人才價值判斷的多元化,“高考”對於“命運”的掌控已大不如前,但是,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知識改變命運”的主旋律始終不曾改變。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是對當年高考殘酷競爭的恰當比喻,雖然如今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依舊稀缺,但當年的“盛況”已不復存在。40年來,高考錄取率從1977年的4.8%一路攀升到如今的75%左右,但是,無論是當年的“精英教育”,還是現在的“大眾教育”,教育興國的主體戰略始終不曾改變。

“一考定終身”,是多年來人們駁斥高考的重要依據,隨著多年來不斷探索,高考制度不斷科學化,高考從單一考試走向多元評價,另外,隨著自主招生范圍的逐步擴大,高考成為一項人才選拔的重要路徑,但是,無論高考如何改革,讓高考更加“公平公正”的底色始終不曾改變。

高考40年,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辯證法還有很多種詮釋,其實,對於我們每一個曾經參加高考和未來將面對高考的人來說,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那種備戰高考的堅韌磨礪始終值得經歷,那種面對高考“人生難得幾回搏”的豪情壯志不應有所改變。(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嘉報集團作者:晚報記者 鮑嘉 沈愛君 吳曉宇編輯:李 建責任編輯:王曉曄
arrow
arrow

    tgxtdxhm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